“不好意思啊!我这里太乱了,也没好好收拾,你们将就着,请进吧!” 面带如母亲一样温和的微笑,苏彦捷老师招呼着我们进办公室。各种各样的书籍堆满了书架,学生送的各种小礼品和贺卡摆满了书架的各个空隙,与学生们的合影照片也挂满了墙壁。每一张照片上都有苏老师绽放的美丽笑容,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别样的温暖。

“她是一位严谨求实的学者”,“她是一位慈祥无私的母亲,她更是我们前进道路上一位孜孜不倦的人生领航师”、“她不仅学问好,人也很好,尤其是对学生特别开明和关心。”这是同学们对苏老师的评价。

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苏老师一一解读了她对“学者”、“母亲”、“人生领航师”这三个角色的理解。

十佳教师苏彦捷

 

宽严并济 教学相长

 “宽严并济 教学相长”是苏老师对自己教学事业的理解。

本身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使她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上我会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把当时自己如何理解和记忆的讲给学生,再结合许多辅助材料帮助大家理解。” 苏老师说,她在课堂上讲课的同时,也能经常获取学生们对某个问题的新的观点和看法。“我很喜欢教学相长这个词。”所以苏老师一直把教学作为一个特别享受的过程。“有时候想想,我觉得自己也干不了别的,只能在学校里教书。但是我很幸福。”

谈及自己的学生,苏老师高兴地说:“他们经常会把自己得到的一些资源寄送给我,不断提供一些新的信息,不断丰富我的知识。在学校不断和年轻的学生在一起就会有活力,不断补充知识,然后再给他们,就像活水,就像源泉。乐享其中,就不会觉得累了。”

苏老师也有严厉的一面,“有时候我也很厉害的,他们都怕我。不过他们以后就会知道我是为他们好的。”一位修过苏老师课的学生说:“苏老师对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要求很高,对我们的学术要求很高,希望我们做的更好。”

“学生是对教师的最大赏赐”

说到自己的教师情结,苏老师称一部名为《乡村女教师》的苏联电影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剧中长大成事后的孩子回到家乡看望女教师的情景让她至今都念念不忘。因此苏彦捷从小就是一个“老师”迷。“有一次演讲比赛的题目是‘我的理想’,我就说我的理想是将来当老师。”小学老师有哮喘病,生病的时候就没法讲课,她就经常站在凳子上抄板书,“讲”课文,忙的不亦乐乎。“从一年级就干,那时候就感觉特别幸福。”

在1992年她博士毕业后她留校任教,终于圆了自己的教师梦。十八年了,苏彦捷一直辛勤耕耘,教书育人,守望在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在心理能力的发生发展、心理理论、动物行为、动物认知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苏老师来说,“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在将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她教过的学生成百上千,对教师这一职业也有了更多理解和感悟。“我培养了很多学生,学生对我的尊敬和鼓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说到这里,苏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与学生们在一起的幸福照片。她幸福地告诉我们“学生就如同我的孩子一般”。

“我也是老师们培养出来的,我懂得尊敬自己的老师”,最在意言传身教的苏老师告诉我们说,“我经常带着学生去看望我的老师,让学生们也和师爷师奶们有机会交流,也让他们知道我也是老师们教出来的。”

“心理学是一门生活的科学”

“每个人都是半个心理学家,都对自己的心理有体验和经验。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心理学为人们提供了一把解答问题的钥匙,它是一门生活的科学。”在课堂上,苏老师充分将心理学知识与生活结合,比如在讲到发展心理学时,她会以自己的孩子成长过程为例,说明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也提示学生在生活中去关注自己和周围人的发展过程。“我的儿子、朋友们的孩子还有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困惑的事情会和我交流,我就会帮他们分析原因,消除疑惑。学过心理学的和没学过的看问题的角度会有所不同。”

苏老师并没有将自己的知识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奉献给更多的学生,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做一些实践。在元培学院兼职做教学管理工作,她就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了一些学生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与之能否匹配。从特点、个性、兴趣各个角度帮助学生。当然,要做这些工作,把握好学生心理,单凭心理学知识远远不够,需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学生平时有问题愿意与我探讨,出国、选导师,甚至遇到感情问题,我都会给出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建议。”

“现在我还在做基础研究,但是与以前相比还是有一些变化,会更加注意研究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了,比如如何帮助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研究的数据和依据,使我们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生活的更好。”

“春风化雨,润物如‘苏’”。2007年,学生们用这八个字支持苏彦捷老师当选为“十佳教师”。今年苏老师再一次当选,这位“微笑的‘心理’守望者”依旧保持着她那温暖而具有亲和力的笑容,守望着“教师”这一职业以及心理学研究领域,也希望自己能一直守护着学生们的成长和心理幸福。

 

文章来源: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1-03/16/content_195428.htm


201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