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社会,不安全因素存在于诸多领域,例如食品安全、环境破坏、金融风险、工作与生产安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恐怖袭击……这导致人们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弥散性的心理不安感,进而损害心理健康。然而,乐观和适当的归因方式可缓解上述作用。乐观可有效阻断不安感转化为心理健康损害,适度的外归因也可以衰减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损害作用。北大心理学系王垒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证实了上述效应,发表于SSCI核心期刊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研究首先编制、开发了“不安全感测量量表”,随后对被试群体进行了两轮测查(two-wave survey),揭示了乐观对不安全感-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作用机制,以及外归因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可简易概括为:乐观好比“强心剂”,外归因则似“护心甲”。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重大研究计划、北京市行为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积极心理学会幸福基金会资助。详解链接如下:
http://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0191886916307462


2016-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