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 24(2), 222-227)刊发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方方教授课题组的论文“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human left fusiform cortex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erceptual learning of faces”,报道了他们利用功能性和结构性磁共振脑成像以及心理物理学,以面孔知觉学习为切入点,研究视觉系统神经可塑性取得的新进展。论文通讯作者是方方教授,共同第一作者是心理学系已毕业的博士生毕泰勇和陈娟。研究合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周天罡博士和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博士。2月12日,Nature China重点报道了这个研究。
    神经可塑性是指由经验引起的神经元功能属性和神经环路的改变,人类的大脑具有终生可塑性。知觉学习是指长时间的训练可以显著提高知觉能力,是大脑可塑性的表现,也是一种非常适合研究大脑可塑性的实验范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知觉学习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心理物理数据,并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然而,相关的神经生理和脑成像数据却很少,我们对知觉学习的神经机制知之甚少。方方教授课题组利用面孔知觉学习的实验范式,研究视皮层的可塑性机制。在这个研究中,心理物理学结果表明,八天的知觉训练可以显著的、长久的提高被试的面孔知觉能力。磁共振脑成像结果表明,该训练可以提高大脑左侧梭状回面孔区(left fusiform face area)的神经活动空间模式的稳定性,并且这种稳定性的提高与个体学习成绩高度相关。他们还发现,训练前的左侧梭状回面孔区的灰质厚度可以预测个体学习成绩。这些结果不仅揭示了面孔知觉学习的神经机制,而且首次从脑功能和脑结构两个方面提供了收敛的证据表明左侧梭状回面孔区在面孔加工可塑性中的关键作用。同时这些结果对于我们理解脑可塑性的一般性机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该研究由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资助完成。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