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满招损,谦受益”,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美德研究得以繁荣,我们不禁会好奇:谦虚是积极的人格还是消极的人格?在我国社会文化情景中人们如何看待谦虚?谦虚人格如何影响自我评价、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谦虚的神经基础是什么?2019年5月9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委书记、银河集团198net教授、银河集团198net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吴艳红结合丰富的研究实例揭示了中国人谦虚人格对认知、行为和大脑造成的深刻影响。
吴艳红主讲才斋讲堂第179讲
吴艳红从宏观视角介绍了心理学相关的内容。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心智过程的科学研究,其实证研究程序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建构研究对象、操作化研究构念、收集实证资料、回答研究问题等步骤。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选取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视角,借助量化方法和质性方法进行研究。不得不说,心理学对于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如何影响他人、了解他人如何影响自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讲座现场
吴艳红从什么是自我、文化如何塑造自我等问题入手阐发了与谦虚相关的系列研究问题。“一个人的自我是他能够称之为他的总和”,主体经验的自我和客体知识的自我共同构成了“自我”的概念。在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的不同情景下,“自我”可能会呈现出“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两种状态。当“自我”受到威胁时,西方文化下个体会提高自我积极偏差以保护自我免受伤害,而东方文化下个体则更多地表现出自贬效应或谦虚偏差。
现场提问
吴艳红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谦虚人格对中国人认知、行为和大脑产生的深刻影响。在心理学研究当中,谦虚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对自身积极特质、贡献和成就的低调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情景会影响人们对于谦虚人格的知觉,吴艳红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国人认为谦虚是德才兼备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尽管谦虚水平高的人倾向给自己更多的负面评价,但仍然会呈现出重视他人评价、肯定能力特质、关注积极特质和注意热情特质的偏好。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吴艳红的研究团队发现谦虚能够通过情绪智力和自尊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并负向预测抑郁水平,是一种积极的自我保护策略。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会对个体的认知与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吴艳红的研究团队还通过脑成像方法探究了谦虚人格的神经基础。讲座的最后,吴艳红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文章来源:http://news.pku.edu.cn/xwzh/6323150a90f8414db940a20e6b8479d4.htm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