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6日,由银河集团198net举办的2020年度“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大学生学术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在线上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90余名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他们与心理学院的老师们共聚云端,共同了解心理学院的发展现状,分享展示各自取得的学术成果,探讨交流科研路上的心得,憧憬展望了新时代中国心理学的美好未来。
本届论坛面向全国范围内热爱心理学、有意于在推荐免试阶段报考心理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征稿,并邀请多位专家教授进行前期评审与现场指导,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交流机会。论坛包括学院规划解读、主题学术沙龙、学院名师讲座、师生专题研讨等多个环节,旨在促进心理学领域优秀青年人才之间的交流,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北京大学心理学院的未来规划与科研情况,并选拔在心理学领域有潜质的拔尖学术新星。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包括银河集团198net院长方方教授、银河集团198net党委书记谢晓非教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委书记吴艳红教授、银河集团198net副院长罗欢研究员、银河集团198net副院长姚翔副教授、银河集团198net党委委员苏彦捷教授、脑与认知科学系主任耿海燕教授、副主任陈立翰副教授、银河集团198net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晓林教授、管理与社会心理学系副主任陆昌勤研究员,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系主任刘兴华研究员、副主任周广玉研究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主任王莉副教授、副主任易莉研究员等院系领导。魏坤琳教授、张航研究员、姜佟琳研究员、臧寅垠研究员、张昕副教授等颇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名师也参与到论坛中,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段妍老师和王剑老师也作为学院行政老师的代表出席论坛,针对同学们关心的招生政策进行了解答。
Part 1 论坛开幕式
7月16日上午9点,论坛准时拉开序幕。方方老师在致辞中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表示心理学院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友好的交流环境一定会让大家“来了就不想离开”,希望明年九月可以和大家再次相聚在心理学院。同时,方老师也介绍了除了心理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也会在明年招收一些心理学方向的博士生,为同学们的未来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方老师祝愿同学们珍惜此次论坛的机会,和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为以后的学习科研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随后,姚翔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抓住新机遇,开创‘心’时代”的精彩报告,向大家介绍了学院的定位目标,并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实的数据给同学们呈现了学院目前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此外,对于同学们最关心的博士生项目,姚老师也对其招生模式、培养方式以及相关的资源支持进行了介绍。最后,姚老师以优秀博士毕业生于宏波学长和蓝菲历学长来激励大家抓住心理与认知科学的发展机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成为中国心理学的优秀新一代。
之后,耿海燕老师、陆昌勤老师、刘兴华老师、王莉老师分别介绍了脑与认知科学系、管理与社会心理学系、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系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的基本情况,内容涵盖了各学系的师资情况、科研设备、主要实验室和研究方向以及各自的培养计划。老师们细致的介绍为同学们揭开了心理学院的神秘面纱,让大家对于学院的各个学系都形成了具体的印象,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术生涯。
Part 2 学术沙龙
短暂的中场休息之后,易莉老师和罗欢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自己科研路上的心得分享。老师们风趣而实用的分享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自己在科研和论文写作中的心得和问题。
当我在谈科研时我在谈些什么
首先是易莉老师的分享“当我谈科研时,我在谈什么?”。易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科研路上遇到的迷惑和体会:
我为什么要做科研?
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科研?是智商高的人吗?是A型人格还是B型人格?我适合做科研吗?针对这一问题,易老师谈到:其实每种性格都有自己的优势,A型人格很有激情,进度很快,而B型人格擅长沉思,速度慢但可能成果显著。同样,智商也不是科研能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智力只是科研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高智商也不能够在科研路上所向披靡,科研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此外,由于科研论文发表的周期较长,且论文写作的要求较严格,因此,擅长延迟满足、追求完美也是适合科研的品质。当然,科研在于探索,因此对未知拥有好奇心、能够享受科研的人也更能在科研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易老师还提到,做科研可能意味着你和“岁月静好”无缘了,你可能每天都在struggling的状态,为自己的研究焦虑,但也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struggle,让我们每一天都有收获。此外,拥有一个“学术偶像”可能会让你在对科研迷茫的时候找到坚持的力量。
我要做什么研究?
对于自己研究方向的选择,易老师建议同学们从自身兴趣、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以及创新性等三方面进行考虑,并鼓励大家做一个“乘风破浪”的人,开拓出自己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而不是“随波逐流”。此外,易老师还建议大家考虑在导师的研究领域基础上选择研究主题,最后与导师形成win-win的关系。
时间管理
对于同学们常见的拖延症,易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处方——《DEEP WORK》书一本、《心流》书一本、有合理空白的计划一份/日,planning software/嘀嗒软件一份,日常锻炼。另外不熬夜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效率,因为熬夜的习惯会让这一天的工作时间无限延长,而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属于低效甚至是无效时间,而一旦停止熬夜,那么工作时间内的效率将大大提高。此外,避开手机、网络、铃声等容易让自己分心的事务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效率。
在挫折中成长
因为科研论文的投稿是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可能会经历拒稿、反复修改等问题,所以学会应对挫折的正确方式也是十分重要。
随后,罗欢老师则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如何进行论文写作的主题研讨沙龙。罗老师以平实风趣的语言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自己比较推荐的论文写作步骤,并从编辑和审稿人的角度提出大家在心理学论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比如:
论文应该首先从数据和结果写起,而不是引言和摘要。因为引言和摘要相对来说是个比较综合的过程,可能我们花了一天的时间却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这个过程会让人特别的郁闷。但是制作数据图表和写结果是我们都比较拿手的东西,所以罗老师比较推荐数据-结果-引言-讨论-摘要-cover letter的写作顺序。
论文的摘要十分重要,不仅决定了同行是否愿意把我们的全文下载下来并进行引用,甚至也会影响编辑是否将我们的文章拿去送审。所以在写完摘要后,我们一定要首先自己检查一遍,假设自己在对论文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能否看明白摘要在讲什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同学帮忙读一下摘要。
当我们把满怀希望地把论文投出去,却收到了一大堆负面评论和质疑时,必然会感到沮丧甚至是愤怒。罗老师建议这时候可以让心态积极一点——尽管返回了这么多意见,但毕竟不是拒稿呀!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尤其是编辑的意见,将文章进行修改或者对审稿人的问题做出解释。
而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如果被拒稿了,罗老师建议我们应该仔细看一看返回的意见,想一想这篇文章为什么会被拒?然后把好的意见放进新的文章里,重新再出发。另外,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文章受到了错误的质疑,想要申诉的话,也一定要有理有据,而不必纠缠在细枝末节上。
最后,罗老师提醒大家,发文章的过程十分艰难,最后发表的文章固然是对我们的汗水和心血的回报,但更重要的是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更有逻辑地表达,更缜密地组织思维,以及更成熟地应对挫折,这其实才体现了我们的成长。
Part 3 名师讲座与学生报告
7月16日下午13:00,论坛分成脑与认知科学、管理与社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临床与健康心理学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同学们根据自己报名的时候选择的方向进入各自的分会场聆听讲座,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
A 脑与认知科学分会场
脑与认知分会场的第一场讲座是由周晓林老师进行专题报告。周老师热情欢迎了到场同学,介绍了实验室近期的工作、研究方向以及在研科研基金,并勉励同学们利用学院提供的学术论坛平台,抓住机遇,展现自我。随后,周老师与参会同学分享了他关于理想博士生品质的想法,和作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周老师的这些分享引起了在场的诸位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共鸣,大家都深受启发。
张航老师报告了认知科学中计算建模和决策理论的应用。张老师从卡尼曼的决策理论出发,引出在认知领域的很多任务范式中也会存在概率扭曲价值的现象,并提出研究问题:概率扭曲更深层的认知神经机制是什么?张老师课题组采用建模的方法对这一普遍现象进行解释。随后,张老师对课题组近期三个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对在场的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期待。
魏坤琳老师报告了与运动控制相关的研究与应用。魏老师通过非常有趣的实验任务设计和实验结果,向同学们展示了心理学的魅力。有关虚拟化身、VR镇痛、载人航天等等研究引发同学们积极讨论,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感慨基础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之广。随后,魏老师介绍了课题组目前在研课题并与大家分享了他对研究生的培养理念。
最后一场报告是陈立翰老师对触觉研究的分享。作为感知觉的一种,触觉研究在以往研究中经常被忽视。陈老师简述了触觉研究中比较经典的一些现象和实验范式,启发大家对触觉和多感觉通道研究进行思考。随后陈老师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老师们的报告精彩纷呈,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同学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收获良多。
同学们的报告内容涵盖了有关空间认知参考框架的综述、有关价值信息对注意有限性的影响、心境一致性对变化盲视的影响、急性应激对工作记忆影响的心理生理机制、多通道信息整合研究、阈下情绪线索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第一人称社会知觉整合规律等。12位同学的报告涉猎甚广,精彩纷呈,老师们也对报告人进行了逐一点评和提问。虽然囿于线上会议的形式,但同学们热情不减,在聊天框里进行了热烈的自发讨论,整个会场思想碰撞激烈,而又气氛和谐。参会同学均表示获益匪浅。
B 管理与社会心理学分会场
另一个会议室里,姜佟琳老师为会场同学带来了精彩的报告,主题是Uncover the Myth of Self and Meaningful Exis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首先,姜老师介绍了自我概念的两个维度:自我概念清晰度和自我连续性。自我概念清晰度是指个体清晰、自信地对自我概念的内容进行界定,它会影响人们对积极和消极信息的反馈,也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健康。低自尊的人自我概念会不清晰,倾向于求助于外界信息来做出评估和反应。自我连续性指个体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联系性,分为过去-现在的连续性和现在-未来的连续性。姜老师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中总结,自我概念清晰度能预测自我连续性的发展,也就是说,自我的空间维度是时间维度的基础。
接下来姜老师介绍了自己的一个实证研究。她指出,个体的自我概念并不是自己单独发展出来的,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展出来的,通过6个研究,证明了社会排斥确实会破坏自我连续性,而自我肯定的干预可以抵消这种破坏,从而恢复自我连续性。
最后,姜老师介绍了其实验室目前正在以及未来将要进行的研究方向,包括系统地研究自我连续性和自我概念清晰度在行为决策、自我调控上的影响,并进行跨文化比较;敬畏感对自我概念的影响、以及对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还有怀旧、网络心理、经济下行对人的生存策略的影响等主题。
随后有11名同学进行了口头报告,陆昌勤老师和姜佟琳老师担任现场点评嘉宾。报告的主题涉猎甚广,包括损失规避、仪式、共情、食物注意偏向、游戏动机、员工表层扮演、人际关系、社交媒体、驾驶危险知觉、冲动购买行为等,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问卷研究、实验室实验、眼动等。老师对报告人的分享进行了提问和点评,对于后续的研究也给出了许多建议,鼓励同学们对研究进行完善和进一步的思考。最后,陆老师对整场报告进行了总结,感谢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并鼓励同学们发邮件与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
C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分会场
发展与教育分会场采取了学生汇报为主,老师点评为辅的交流模式,一共有23位同学进行了汇报,王莉老师、苏彦捷老师、易莉老师和张昕老师作为现场评委老师出席分会场。同学们的报告主题丰富多彩,涉及影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空间可视化的因素及情境情感理解、儿童拒绝敏感性与自我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对中国留守农村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亲子间科技干扰与青少年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大学生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的关系、年龄对网络冲突关注度及后续行为的影响、权力感对个体违反社会规范的影响等诸多领域。评委老师对报告人的分享一一进行了提问和点评,对同学们展现出来的优点予以肯定,并对研究中不完善的部分给出许多中肯建议,鼓励同学们继续思考,继续努力。
D 临床与健康心理学分会场
临床与健康分会场的第一场讲座由周广玉老师开场。周老师首先向同学提问各学校开设健康心理学课程的情况。其后分享了一篇疫情期间发表的文章,让同学了解到健康心理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之后为同学们介绍了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框架,并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主题,包括健康行为理论及干预,HIV/AIDS相关心理-行为-社会研究,围产期抑郁及代际影响,LGBT压力、出柜、污名及健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心理应激管理。同学们对于健康心理学有很大的热情和兴趣,纷纷提出了关于干预研究测量方法和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周老师也耐心做出了解答。
臧寅垠老师介绍了自己实验室名称IPP的各个字母涵义,Intervention,Prevention,Promotion。目前实验室主要在做干预研究,之后也会参与到更多预防工作中。实验室涉及的6大研究主题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焦虑相关的心理病理学,心理治疗与咨询,循证心理干预的实施科学研究,借助于科技创新的新型心理干预方法的开发与研究,在中国文化框架下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心理干预与脑影像学技术结合的研究。老师也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对研究可行性和治疗有效性的相关疑问。
老师们的介绍增进了同学们对健康心理学的了解,给予了同学们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随后,10位同学进行了口头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指导性叙事写作对创伤及疫情期间情绪的改变作用、情绪调节对心理困扰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奖励对被迫说谎者内疚感的影响、同步性歌唱行为对亲社会性的影响及其深入机制的探究、对疫情的关注如何影响情绪进食、父母关怀与大学生一般拖延行为的关系等多种主题。10位同学的报告内容丰富,各具特色,老师们对报告人进行了逐一点评和提问,同学们也在聊天框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参会同学均表示这次的论坛让他们受益匪浅。
Part 4 闭幕式
7月16日16:40左右,各分会场的汇报和交流基本结束,论坛进入了尾声。
银河集团198net党委书记谢晓非老师在闭幕式上致辞。谢老师谈到,心理学其实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比如在这次的疫情中,网络上各种舆论信息快速传播,其中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这时候,心理学可以协同其他学科,共同肃清网络舆论环境。老师也发现这次论坛有不少跨专业的同学参与,为他们愿意投身心理学科研事业感到欣慰,并表示北大心理学院十分欢迎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同学前来报考。最后,谢老师鼓励大家做新时代的科研人,用努力和坚持,成为明德励志、勤学深思之人,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也期待大家进入北大心理学院学习。
随后,学院教务处的段妍老师和学工办的王剑老师针对推免直博的申请途径、具体要求、注意事项、以及学术新星的评选等同学们的关心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论坛活动结束后,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对论坛的举办给予了一致的称赞和感谢,虽然由于疫情影响,老师和同学们不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老师们耐心严谨,同学们都很受鼓舞。本届论坛根据疫情背景调整了举办形式,首次使用线上会议的模式,并将人数规模扩大至上届的三倍,让各大高校的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优秀学子收获满满,充分体现了北大心理人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
20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