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凝望高山的雄伟,见证日落的壮观,或赞叹星空的浩瀚,你或许会觉得眼前事物的庞大超越了你对世界的理解,从而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你可能会起鸡皮疙瘩,甚至感受到流泪的冲动,这种情绪叫做敬畏感(Awe)。敬畏感会让人们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外界,让聒噪的自我安静下来,以谦卑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变得更开放和包容。敬畏感能让人们变得更善良,更有同情心,甚至能够减弱躯体的炎症反应,增强身体健康。以往的研究广泛指出敬畏感和自我的紧密关系,而目前领域内尚无研究探查敬畏感和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之间的关系——自我连续性。
自我连续性(Global Self-Continuity)是指个体对不同时间段的自我之间的主观感受,即尽管知道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或生理变化,自我的内核仍然保持相似性,我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同一个人。自我连续性作为稳定地自我概念的重要组织部分,一方面可以为个体的行动提供过去自我的经验参考,一方面可以为个体提供未来自我的预期指引,对心理和身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自我连续行是心理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提升自我连续性将促进自我控制、生命意义感、以及更有效的判断、决定和行动。
姜佟琳研究员及合作者通过6项不同方法的研究探究了敬畏感对于自我连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自然条件下,敬畏感与自我连续性紧密相关,此外,实验诱导的敬畏感能够有效提升自我连续性。研究还发现,敬畏是通过全局处理(Global Processing)和叙事性(Narrative)的系列中介作用提升自我连续性的,即敬畏感使人们能够以宏观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命,从而获得一种能够串联起生命中的种种变化的叙事策略,最终使人们能够从变化中找到线索,感知到自我在不同时间段的连续性。敬畏感对自我连续性的影响超越了一般的积极情绪,基于威胁事件产生的敬畏也能够促使个体具有更高的自我连续性。
研究丰富了文献对于敬畏和自我概念的关系的理解,揭示了敬畏对自我连续性的影响机制,并为理解敬畏感的积极心理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姜佟琳研究员与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姜佟琳研究员课题组研究助理潘欣羽为共同第一作者。姜佟琳研究员为文章的通讯作者。
该研究工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32000767)资助完成。
Pan, X., & Jiang, T. (2022). Awe fosters global self-continuit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global processing and narrative. Emotion.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emo0001187
2022-11-15